“排球夫妻”带给排球事业的精神和力量
一、我们因排球“结缘”
与排球夫妻相识源自黄城根小学,从开始的不熟悉、不信任,到后来的尊重与崇敬。这其中经历了很多事情,既有赛场上针锋相对的直接较量,也掺杂着私下里的不服气。回想起来,如果不是排球人的坦诚相待,如果不是夫妻两人的质朴与高尚,我们就不会结下深厚的友谊。
但凡在排球圈子经历多一点的老教练,都会或多或少地听说到一些关于“排球夫妻”的故事,尤其是中学排球界的资深教练。而笔者第一次接触“排球夫妻”的时间还要回溯到2010年早春时节,当时北京每个学期都要举行市俱乐部杯小学排球赛,这是由黄城根小学排球俱乐部发起的民间传统赛事,因为竞赛分组丰富,参赛队伍多,可以更好的锻炼队伍,所以多数学校都会参与其中,笔者的队伍也同样借助这样的机会练兵,黄城根小学也逐渐成为了北京市小学生排球的集散中心。
关英信老师是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创始教练,在一线从事排球训练超过40年,是一名德高望重的资深教练,为北京市小学生排球运动发展做出卓越贡献。他对小学生排球事业倾注了一生的心血,自己带出的队员多数输送到重点中学。他的敬业精神令人佩服,笔者在成长的过程中,关老师始终以师父的身份进行指导,所以更多的时候笔者以师父相称。
许乐老师听说黄城根小学是北京最厉害的小学女排队伍,所以一直计划着来京与黄小打友谊赛,其实目的很简单,就是锻炼队伍。而体育人这股不服输的精神,却为后期的交流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,并因此在两位掌门人之间引发了矛盾。然而时至今日,最令笔者痛心的是仍然没有解开关老师与她们之间的隔阂,也许这将成为埋藏在心底永远的痛。
二、初识建设二小球队“风采”
河南的队伍正在跟黄城根小学打友谊赛,排球场周边挤满了围观的兄弟学校,水泄不通中笔者总算找到了一个可以总揽全局的位置。双方你来我往,各不相让,高水平的攻防对抗中两队都发挥出了最佳状态,在比分交替上升中让主场的观众替黄城根小学捏了一把汗,最终黄城根小学以微弱的优势获得了胜利,观众们一哄而散。黄城根小学教练关英信老师快步上前,非常激动的与对方教练(许乐)握手攀谈,黄城根小学的队伍也上前来,向许教练致谢。笔者也凑上前去,听两位教练互相之间的经验交流,俨然,这当时是小学队伍中“天花板”级别的队伍,两位教练无疑也成为了我们心目中最崇拜的英雄。
关老师所带的队伍,水平有多高笔者也不好描述,反正通常情况下人家四五年级的学生打咱们六年级队伍问题不大,别看年龄小照样拿冠军。他在任上的几十年,能赢过他的队伍凤毛麟角。在北京的排球圈子里,他的队伍处于独孤求败的状态,当河南这支队伍来打友谊赛,对于黄小来说,也是求之不得的机会。河南的队伍远道而来,舟车劳顿,再加之是客队,即便是输了,也确实惊得关老师一身冷汗。这就是“强中更有强中手,能人背后有能人”。
河南这支队伍基本功扎实,打球时拼劲十足,哪怕是外行都一眼就能看出来训练有素。既然是来北京挑战的,那自然是实力了得,给笔者印象最深之处是场上队员肤色黝黑,身体强健有力,比赛时战术执行力非常强。一边津津有味的欣赏着每一次对攻,一边暗暗的琢磨着这支队伍是怎么训练出来的,虽说自己带队也将近七八年时间了,却与这样的队伍根本没有可比性。所以,比赛一结束也跟着师父的脚步,听听他们之间是如何交流训练经验的。
三、“排球夫妻”蒙冤
2011年春季的俱乐部杯,不光建设路二小的队伍来了,“排球夫妻”也首次在黄城根小学聚首,显然这一次是有备而来,激烈的战斗一触即发。苦战三局,黄城根小学惜败,建设路二小进步明显,特别是短头发女孩子的快球频频得分,成为了其获胜的秘密武器。关英信老师仍然保持风度,与“排球夫妻”握手、夸赞、交流,毕竟对手过去一年的努力显而易见。
双方约定好,下一年带着身份证继续来参加比赛。2012年春季,黄城根小学排球队经过一年来的刻苦训练,水平早已经超过多数初中生,今年的“华山论剑”鹿死谁手,充满了看点。2012年全国青少年气排球夏令营开赛前夕,两队之间进行一场交流赛,笔者受委托担任仲裁工作,负责核验双方运动员资格。按照工作流程,认真检查身份证年龄及照片,并未发现任何问题比赛正式拉开帷幕。
黄城根小学稳扎稳打、步步为营,防守和进攻都做到了极致,但比赛中,双方之间的分差始终保持在2分以内。反观建设路二小也发挥出了最高水平,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打出了高质量。只见排球飞在半空中,不停的往返于双方场地,每一分都要经过多个回合的较量,就这样,三局两胜的比赛持续了将近90分钟,小学生排球打出了历史级别的精彩,也展现出团结协作、顽强拼搏、永不言弃的“女排精神”。
火星撞地球的比赛结束后,黄城根小学再一次输掉了,性格耿直的关老师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不满,公开向对方教练质疑运动员身份真实性,双方不欢而散,作为仲裁的笔者也是非常尴尬。后来,经过北师大实验中学初中的队员证实,确实在全国中学生的赛场见过比赛中上场的三位队员,无疑坐实了对方运动员年龄造假的问题。因此,关老师也不再同建设路二小的教练保持任何交流和联系。
四、为“排球夫妻”伸冤
对于有经验的教练员来讲,从技术和战术水平上可以初步判断运动员的年龄,而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上,确实可以从经验层面判断出运动员的真实年龄,但这并不是绝对。当时,建设路二小的运动员确实超过了我们的想象,我们本以为自己尽最大努力练出来的一定就是最高水平,也代表着小学生所达到的最高水平;现在回想起来,可能是我们见识不够,更多的时候我们过于自信;运动员当中肯定有天赋出众的,也存在着超过一般运动员的能力。
正是经验主义让我们犯下了一个巨大的错误,即使后来几年都一直耿耿于怀;中间笔者也试图联系当地的队伍,了解和询问相关情况,得到的反馈均是年龄没有任何问题,不存在造假现象。从利益归属来看,一场普通的友谊赛根本没有必要上超龄的运动员,即便第一又能获得什么?从逻辑上看,造假一事并说不通。笔者从全国比赛中开始严格审查资格,希望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,然而每次都令我失望不已。
后来,全国小学生排球比赛分组更加细化,二至六年级都设置了组别,而到了这一次,笔者终于恍然大悟,建二小的校队建设完备,每个年级都是高水平,都具备绝对的实力,是人家练的多,是人家练的好,是人家具备球队的文化和传统,从低年级就厉害了,到了六年级水平不高那则成为了怪事儿。谜底揭开,在对话中笔者还是不经意间提出了自己多年的疑虑,许老师既感到意外,似乎又在意料之中,她说:“以前全国没有小学生排球比赛的时候,为了锻炼队伍,他们们夫妻二人带着队伍一直参加国家体育总局U14的比赛,以小打大并不求获得什么好的名次,只希望自己的运动员能够得到锻炼,再后来,中国中学生的比赛允许她们参加,所以他们也打的了两届,目的都是锻炼。”
难怪,北京的中学生能够在全国的赛场上见过她的队员,这样一来也就完全解释得通。至此,冤案和谜底揭开,当年的运动员并没有造假,也就是根本没有“以大打小”的行为。高水平的运动队和运动员都是他们亲手带出来的,无论是过去,还是现在。眼看着,他们的运动员一茬接着茬儿,虽然带着几分惭愧,但是这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。
五、为“夫妻排球”喝彩
自2012年起,全国小学生排球比赛笔者都会与“排球夫妻”不期而遇,少则20几名,多则60多名运动员,多数情况下就夫妻二人带着。每次看到这庞大的队伍,内心都感到一种恐惧,这么多人能带得过来吗?同为排球人,真为她们捏着一把汗。
别看人多,但不管走到哪里,就餐、训练、比赛、总结……队员们从来都是整整齐齐、安安静静,见到老师高声问好,遇到同来参赛的队伍也是热情招手。有些人说这支队伍“半军事化”,笔者也在长期观察,仔细揣摩其中的奥妙,以便从中偷学技艺。
与建二小接触多年,笔者惊喜的发现了一个基本规律:队员高度自律,不管大小基本不用老师提示和提醒,显然是长期养成的行为习惯;大队员认真负责,对小队员既有管理,更多的是帮助,爱心传递是这支队伍的主题曲;小队员积极阳光,在姐姐们的带领下,并以姐姐们榜样照着她们的样子模仿;大队员在生活、学习、打球上,都争取做到最好,甚至最完美,给小队员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。于是,也就有了这支标杆一样的队伍,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最亮的闪光点,也成为了众多兄弟学校所学习的榜样。
运动员的自觉和自律,更多的时候来自于团队文化,运动员的向善、向好也来自于团队文化,这种文化内在无形,却外在有形。团队文化是多年的积淀与传承,无论是团队作风,还是行为习惯,甚至是技术细节,都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。笔者认为这是我们小学生排球队伍最需要学习和改变的,纵然每支队伍都有各自的文化,但我们更应该向最优秀的文化看齐。
建二小的队伍在比赛中,无论遇到什么水平的对手,都会认真对待,也都会表现出给对手最真诚的尊重。当赢下比赛时,依然谦虚、朴实、低调,发自内心地向对手致敬;当输掉比赛时,虽心有不甘,强忍着不让眼泪流出,向对手表示祝贺的真诚让人既心疼,又佩服。我们常说,教练员是运动员的榜样,从一次又一次的比赛经历,从运动员身上所显示出的气质和品德,由衷的敬佩这对“排球夫妻”。
虽然我们基层教练开玩笑时说:“你们是冠军收割机”,她们从来只是淡然一笑,除夸奖我们队伍的优点外,只会说自己队伍的不足。从教练的角度来说,任何教练都希望自己的队伍能够打败对手,能够夺得冠军,但每次从这对“排球夫妻”的淡定来看,她们更多的计较运动员在场上的发挥,是否打出自己真正的水平,是否在关键球的时候顶住了压力,是否能在逆境当中迎难而上。显然,她们已经上升到对运动员未来成长的关注,对运动员关键能力培养的关注,对运动员核心素养形成的关注。而我们多数队伍只在意眼前的“一兵一卒、一城一池”,却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。当然,教练员的资历不同,教练员的境界也不相同。
“排球夫妻”在基层守护着这支队伍,守护着新老更替的小运动员,几十年如一日。眼下,迎来了越来越多的“三代”小运动员,也迎来了“二代”年轻教练员。在这个地域,她们已经将排球事业与文化的传承做到极致,放眼全国,她们的感人事迹和优秀经验,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。
最后,以许老师的原话结束我今天的讲述。当问到她什么时间退休时,她说“有始有终,做到完美收官”。当问到经历了这么多,感受最深的是什么?她说“不是一个小事感动你,一个队的成长是很艰难的。很多老师都是付出了一生的心血,以平常心去感受。”语言虽然质朴,但是里面蕴含着“排球夫妻”做人、做事的基本原则和高贵品格,希望在排球领域涌现出更多的新人和更多的感人事迹,共同推动我国排球事业的发展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