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杯“伪球迷”现象的心理解读
然而,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,6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。于是真的被试者开始迷惑了。从实验总体结果看,数十名被试者自己独立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%,但跟随他人一起判断时,平均有37%的人判断是从众的,有75%的被试者迫于群体压力至少做出了从众的判断。
2. 从众有哪些类型?
(1)真从众
个体的行为和内心想法与群体保持一致;这种表现一致的从众不会让个体感到情绪的冲突;
(2)权宜从众
个体的行为与群体一致,但内心却有所怀疑,认为自己是对的,但迫于压力暂时与群体一致。这是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,因为外在行为与内在判断不一致,个体会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,从而影响个人的日常行为;
(3)反从众
个体的内心倾向于群体一致,但由于各种原因,行为上表现与群体主流不一致,比如群情激愤时,领导也受到感染,想法与员工一致,但为了防止事态失控,领导在行为上却表现得很理智很冷静;
3. 人为什么会产生从众?
(1)为了寻求参照。
人在许多情境中因为不熟悉情况,其他人的行为最有参考价值;
(2)对偏离的恐惧
任何群体的反应都是接纳、优待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,而对于偏离者倾向于厌恶、拒绝和制裁;
(3)群体凝聚力。
凝聚力水平越高的群体成员其群体认同感较强,较易做出一致的行为;
4. 从众有什么意义?
社会中的大多数从众行为无所谓积极与消极,它对人的作用取决于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。就如同我们讲的“伪球迷”现象,平时不关注足球,世界杯期间对比赛品头论足,无可厚非。
在任何社会中多数人的观念及行为保持大体一致是必要的。只有这样社会成员的交往沟通才有可能。因此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、共同价值观的功能;
但如果凡事从众,缺乏独立的思考,会使自己失去主动性、缺乏个性,不利于自身的发展。同时也有一些专门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,例如某些商人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,把一些有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的“网红”商品“炒热”,就会带来危害。
所以了解了从众行为的心理学意义,有助于我们多一些理性思考独立判断,少一些盲目从众,从而使自己拥有健康的心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